[典故内容]
孔融字文举,山东曲阜人,是东汉末年的名臣,孔子的第二十世孙。孔融从小就很聪明,尤其善于应对,所以小小年纪就有点小名气。孔融十岁那年,有一次跟父亲到京师洛阳去。当时,河南太守李元礼名气很大,读书人都很崇仰他。可是李元礼架子很大,门前经常是车马填巷,宾客络绎不绝,李苦于应付,不得不规定只有有名望的人或至亲好友才接待,其余的访客一概不接见。在当时谁要能踏进李家大门,破李元礼接待,就引以为莫大光荣,时称“登龙门”。孔融对李元礼也很仰慕,很想去见他,但没有充足的理由,他灵机一动,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。一天,他很从容地一个人到李元礼家去拜访。
他来到李元礼的府前,不慌不忙地对守门人说:“我是李太守的亲戚,特来拜访他,请你替我通报一下!”
守门的人把孔融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,显出将信将疑的神色,但又不敢拒绝,万一是真的,岂不要吃不了兜着走,于是进去通报了。
李元礼听说亲戚来访,站起来去迎接,他见进来的是一个面生的小孩,好生奇怪,忍不住问:“你跟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呀?”
孔融说:“我是孔子的子孙,您是老子的后世,从前孔子和老子都是当时名扬四海的人,他们之间有过亲密的师友关系,我跟您不也算得上世交吗?”
“噢!”李元礼好像所有所悟地发出了一声感叹。原来,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周朝的礼仪制度,过从甚密。孔融把和李元礼的关系追溯到上二十代,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身份,又不损李元礼的名声,同时,这个理由又十分得体,从而使李元礼为之倾倒。李元礼夸赞这个小孩很聪明,在座的人也无不用惊喜的目光看待孔融。
一会儿,太中大夫陈韪进来了,有人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他,陈韪漫不经心地看了孔融一眼,心想:一个小毛孩子能有多大能耐。于是撇撇嘴说: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意思是,别看他小时候很聪明,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。孔融听了眼睛一鼓,计上心来,立即针锋相对接上一句:“这样说来,先生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的了?”
“……”陈韪一时无言可答,讪讪地左顾右盼,羞愧的脸都红了。
陈韪原想贬低孔融,因此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。孔融抓住陈韪的论点,反过来挖苦陈韪,意思是说陈韪因为小时候太聪明了,所以现在才这样愚蠢。
孔融的两次应对,显示了他的机智聪明。李元礼很高兴地笑着说:“孔融现在小小年纪就这么聪明,将来必定能有大的作为啊!”
后来孔融果真成了东汉后期出类拔萃的名士。在文学方面和政治方面都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。
这则成语,指人小时候很聪明伶俐,这句话常和“大未必佳”连起来说,指小时候聪明的人,长大之后不一定就了不起。
(责任编辑:admin)